浚县泥咕咕(非遗项目)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4 | 14816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莲托整理编辑

泥咕咕是中国泥塑的一种。因为产生发展于中国河南省浚县,所以又叫浚县泥咕咕。

 

泥塑是中国民间的艺术奇葩,在中国各处均有。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的一种雕塑品。

 

泥塑产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泥塑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战国策》苏泰阻益尝君入秦故事有传泥作上偶的记载。

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

此外,中国还有潮州大吴泥塑陕西凤翔泥塑西藏泥塑兰州民间泥塑丑人脸谱河北唐山玉田泥塑老北京泥玩兔儿爷河南淮阳胶泥彩塑、湖北黄陂泥塑浙江嵊县泥塑等等。

浚县泥咕咕是我国著名的泥塑中的一种,为什么浚县的泥塑叫“泥咕咕”?

这是因为浚县的泥塑有一个好玩的特点,那就是不大的有形态的泥塑上有两个孔,后来发展成有四个孔的,对着孔吹气,这个泥塑小玩具会发出“咕咕”的声音,好玩而有趣,所以就叫泥咕咕。

泥咕咕主要产于浚县黎阳镇杨玘屯村,是当地农民即兴创作的泥塑类玩具

而多少个世纪以来,浚县的泥咕咕能够传承下来,除了众多的历史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与河南和浚县的历史文化有关。

河南,古称中原,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曾长达五千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更是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举世闻名的古都

 

   <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许多将士战死在沙场。将士和当地老百姓掩埋将士的遗体,并捏些泥人泥马作为陪葬物。后来,每当想起这次大战,想起在战斗中阵亡的起义军,人们不由自主地捏一些骑马打仗的兵将,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时间一久,捏泥人成了浚县的传统,泥人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战争。

 

而浚县除泥咕咕以外,还有一个民间活动——社火古庙会。

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庙会开始出现。就有泥咕咕随庙会的开展而走入百姓家。

 

而北魏早于隋唐,据此推断,有研究者认为泥咕咕最早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于鸟的信仰和图腾崇拜,它的出现可能会早于隋唐,只是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浚县的古庙会分正月和八月两次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元宵社火庙会吸引周边和远道而来的众多百姓,观者如云,热闹非凡。浚县的社火庙会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而这一年两次的社火活动,是泥咕咕大展身手的时期,参加社火活动的人也把欣赏、把玩、买卖、交流泥咕咕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

曾经有这样的情形,一年两次的社火,可以为制作出售泥咕咕的农户带来很好的收益,可以维持他们一年的经济支出。

可见,色彩鲜明、造型各异、夸张别致的泥咕咕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而大家手里把玩着色彩艳丽、造型奇特、可爱的泥咕咕,到处响起“咕咕,咕咕,咕咕”的有趣的声音的时候,展现出的是一副充满情趣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民俗文化风情。

 

  浚县泥塑泥咕咕,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5厘米。泥咕咕的题材范围较广,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

 

浚县泥塑泥咕咕是彩绘的,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明发亮,对比强烈,视觉效果强烈,很容易吸引人的视线,也适合中国民间的审美习惯。

 

浚县泥咕咕原料

浚县泥塑的原料是黄胶泥。

浚县泥咕咕的制作: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

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

 

浚县杨玘屯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沽沽”的集中产地,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被民俗学专家称为研究历史的活化石,是典型的地域文化

 

浚县泥塑发展至今,已分化出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以王蓝田(1922——2009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

王派采用传统手法捏制的泥咕咕可发出“咕咕”的声音,其造型古朴、活泼,色彩斑斓。王派传人王学峰在继承父辈王蓝田传统捏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张派是以捏制泥猴而出名,故名为“泥猴张”,捏制的有杂技泥猴、顶缸泥猴、说唱猴、观月猴、舞蹈猴、抽烟猴、醉酒猴等等,这些猴子造型奇特、虚构合理、变形得当、引人发笑。

以宋学海为代表的宋派捏制吹可发声的泥人、泥马、十二生肖等,被人称为“泥人宋”。

 

2006年,浚县泥塑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阳镇的杨玘屯村,以制作泥玩具而出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泥玩具”之乡。

 

王蓝田1922——2009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大师。

 

2007年,王学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959月,宋学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被河南省文联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张希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分别授予他一级工艺美术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现在,浚县政府对泥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壮大非常重视,为此,引导其专门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运作模式。并对未来的发展作了整体规划,让泥咕咕文化在当地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页图片由苏莲托拍摄于2013年成都第四届国际非遗节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