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云南民族体育3(饶远 刘竹)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18-01-04 | 697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云南民族体育3

四、迈向新世纪的云南民族体育 (作者授权)

  作者: 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饶 远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 竹 

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云南各族人民从远古走到现在。在饱经沧桑的历史长河中,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共同建设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祖国新边疆。

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云南少数民族体育历经人类社会的风风雨雨,由沉沦走向兴盛。在旧中国,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广大少数民族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漂泊无定的生活。在这样困苦的生活中,根本谈不上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自 1953 年在天津举办我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至今已举办六届了。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在这六届运动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为显著,更令人振奋,正向着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 图 35) 。

 

                      为全民腱身活动添异彩

1995 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纲要的提出,旨在大力发展我国全民族的体育运动,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这是 件关系到国家兴盛、民族强盛的大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这就从政策上肯定了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活动中的作用,也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旨明了方向。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努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运动,对推进全省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1) 丰富多彩、便于选用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云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千姿百态,在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都流传有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有的民族体育活动适合在山区、半山区环境开展,有的则适合于坝区、河谷地带进行,有的适合在江河湖海中进行,有的则不受地理环境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在纷繁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中,每个项目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的偏重趣味性,有的对抗性突出,有的讲究技巧,有的又强调力量,但无论哪类项目都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的显著功效,是全民健身活动中灵活多样、便于选用的体育内容。据统计,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的体育活动达 300 来个项目,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所列出的少数民族体育总项目的 40 %以上,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众性的民族体育项目体系。

(2) 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对人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白族的登山和游泳运动对人的耐力、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大:彝族、哈尼族的摔跤对人的力量与意志具有直接的锻炼价值;傣族的跳竹竿可以发展腿部力量和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布朗族和佤族的爬竿能增进人的上肢力量;射箭、打陀螺可以提高人的臂力与准确性。此外,各民族中流传的民族武术与民族舞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自然流畅,使全身上下协调运动,久练而不乏味,从而达到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目的。

(3) 可以增加体育人口数,推进体育社会化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生活情趣,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全民族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体育种类很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中许多运动项目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限制。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进行锻炼。一些民族体育活动因其竞技性、娱乐性较强而成为跨越地域空间的全国性民族体育比赛,如龙舟、摔跤、武术、抢花炮、珍珠球、秋千、射弩、陀螺、赛马、木球、毽球等。有些民族体育活动简单易行,自娱性、健身性、审美性较强,已逐步走出大山,走出民族村寨,步入城镇职工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方式。今天,在云南各大、中城市群众性的晨练环境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群中闪动着“烟盒舞”、“跳乐”、“跳歌”、“霸王鞭”、“民族迪斯科”等健身活动的身影。这表明,民族体育活动以其独具的文化特征及价值作用,已经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逐步被各民族认同和接受,成为民族地区和城镇职工、居民体育活动的内容。这对于壮大群众体育锻炼队伍,有效增加体育人口具有重大意义。

(4) 节约体育投资,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我国目前人均体育经费一年只有几角钱,体育活动场馆、器材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云南作为一个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体育投资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这样,民族体育就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众多、经济不发达的边疆山区省份最经济实用、最易推广的群众性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淳朴自然、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其运动技术难度不大,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许多项目只需一块平地、一片草坪、村前寨后即可开展;运动器材为日常的生产、生活工具如船、马匹、刀、枪、箭、弩等和自然资源如竹、木、藤、石等,极有利于在少数民族中普及、开展。

(5) 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接轨

学校是培养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目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的贫困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十分困难。体育场地匮乏,体育师资不足的状况仍在困扰着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使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应根据各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依据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发展的规律要求,挖掘、整理出一些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编成民族地区学校的体育教材或乡土教材,在民族地区学校中大力推广、使用。这样既可克服体育资金短缺、体育场地匮乏、体育教师不足的困难,又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还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后继有人。同时,也可改变我国学校体育中仅以现代体育为主,轻视民族体育的状况,使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在我国的学校体育中比翼齐飞。

2 .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进民族体育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精华荟萃,其活动形式和内容纯朴自然,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又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近几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较快,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已构成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主干。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改革、发展民族体育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等程度,使之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真正为增强民族体质服务。

(1) 加快科学化、社会化进程

所谓科学化,即按照现代体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对那些依然附着在民风民俗中的体育活动进行改革,剔出其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意识的因素。对那些活动方式有较大随意性、缺乏有机联系与规则的民间游戏进行整理、提炼,使之与现代体育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接轨,逐步地从分散的民俗和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走上稳定、系统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使其完善、升华,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位置,才具有推向社会化的可能。同时,也要打破民族与地域间的限制,加强民族体育的传播与交流,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步推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

(2) 强调竞技化、规范化

竞技性是体育运动的精萃与魅力所在,竞争取胜、超越自我、战胜对手,更高、更快、更强是体育精神的本质内核。它与人类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相契合,所以应加强民族体育的竞技化发展。民族体育的改造就是要使其具有完善的竞赛规则,能体现民族平等和公平竞赛的精神。并且,这些规则要简明准确,便于操作,便于量化统计和名次判定。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武术、龙舟等项目,经不断改革,已有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与胜负评判标准,逐步适应国际体育竞技的要求。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已有 11 项运动被列为第六届全国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中的射弩、打陀螺已于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民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的丰富与完善作出了贡献。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积极参加全国民运会的各项比赛,在第六届全国民运会中共获金牌 22 枚,取得优异的成绩。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中的射弩、陀螺、堆沙等项目的代表队多次外出,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和表演;云南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跳月、哈尼族的链鼓舞等代表队也多次到国内外许多地区进行表演。竞技化、规范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必备条件。

(3) 提高娱乐审美价值

民族体育的娱乐性包括自娱性和娱他性。运动者和观赏者都能通过体育运动来娱悦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撷取运动中的审美体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体育运动逐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要有较强的竞技性,还应有较高的娱乐审美价值,才能被国内外人们普遍接受。只要我们注意提高我国民族体育中的娱乐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这些活动必将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喜爱。

(4) 发掘健身性、保健性

强身健体是人类体育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消肿舞”,以通经活血,增进人体健康。在现代社会,工业化、自动化的大机器生产,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现代社会“文明病” ( 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等 ) 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人们更崇尚“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的体育观念。从体育运动中获取健康、长寿的体育价值取向日趋突出。因此,民族体育要在云南省城乡各地的全民健身活动中推广,首先就要发掘民族体育的健身价值,宣传民族体育的保健功能,使之具有娱乐性、竞技性,并朝着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为“奥运争光计划”建功

“奥运争光计划”是我国体育部门依据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一项长期规划。该规划旨在通过全面、扎实地发展我国竞技体育,迅速提高各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最终能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光。

竞技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体质、民族精神的基本状况,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世界各国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展开激烈竞争,而且极为重视在国际体坛上的竞技角逐,树立民族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强侵和掠夺,封建思想的束缚,战争、饥寒、贫困的不断袭扰,使得中国国力衰微,民族体力赢弱,根本谈不上国家与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奥运赛场上“零的纪录”的耻辱,“东亚病夫”的嘲讽,深深刺伤了亿万国人的心灵。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整个沉睡的中华大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50 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体育运动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第 23 届奥运会上,随着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的声枪响,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在该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 15 枚金牌的成绩名列奥运会金牌总数第四位,使国际体坛大为震惊。在随后的几届奥运会中,中国奥运健儿成绩卓著。尤其是在第 27 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共获 28 枚金牌,居金牌榜第三位,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中,曾涌现出许许多多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少数民族运动员,他们的名字仍铭刻在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丰碑上。例如,著名回族游泳运动员穆祥雄,曾 3 次打破 100 米 蛙泳世界纪录;满族射击运动员金东翔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赢得 13 块金牌;锡伯族运动员郭珍梅在射箭比赛中破奥运会纪录;壮族运动员,著名的“体操王子”李宁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独得男子全能、自由体操、鞍马、跳马等项目的 6 块金牌;朝鲜族运动员李京龙和李英子都打破过射击项目世界纪录:壮族羽毛球运动员吴文凯、黄华荣获过世界冠军;苗族姑娘龙玉玲打破过女子 52 公斤 级举重世界纪录……

云南竞技体育的发展起步虽晚,但进步较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50 多年来,云南竞技体育发展迅速,创造了优异的成绩,在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中荣获世界比赛金牌 17 枚,亚运会金牌 18 枚,全运会金牌 38 枚,全国锦标赛金牌 434 枚,全国民运会金牌 22 枚。在这些殊荣中,包含着云南各少数民族运动员的艰辛与汗水。彝族高级摔跤教员龙文才,国际健将摔跤运动员杨玉高 ( 彝族 ) 、高文和 ( 哈尼族 ) 都来自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摔跤之乡。高文和曾荣获过第 23 届奥运会 48 公斤 级摔跤第四名,第九届亚运会摔跤亚军。著名的白族长跑运动员张国伟曾多次打破 3000 米 、 5000 米 、 10000 米 跑全国纪录,多次荣获亚运会、亚洲田径锦标赛 5000 米 和 10000 米 跑金牌。据 1991 年统计,云南省优秀运动员 475 人中,有少数民族运动员 92 人,占总数的 19 . 4% 在 71 名运动健将中,有少数民族 10 人,占总数的 14 . 1 %;在 142 名教练员中,少数民族有 15 人,占总数的 10 . 6 %。少数民族运动员在云南省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特殊贡献。

实践证明,云南少数民族的一些运动员具有卓越的体育运动才能。他们在摔跤、柔道、中长跑、竞走、游泳等项目的运动中具有优越的运动天赋。因此,在云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项目布局中,我们应充分发掘、利用少数民族体育在人才资源、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要发挥世居云南高原的少数民族具有心肺功能强、有氧耐力水平高的优势,结合少数民族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力发展中长跑、竞走、游泳、铁人三项等耐力性项目,并进行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争取这些项目中涌现出更多的“国星”、“亚星”和“奥星”。另一方面,我们应对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的运动形式进行改革,使其和相应的国际比赛相接轨。诸如云南省的民族摔跤与国际摔跤,赛龙舟与国际赛艇,射箭与国际射箭,射弩、射击与国际射击,赛马与国际赛马以及云南省在国内具有优势的抢花炮与国际橄榄球等项目的对接,并引入国内外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这便有利于云南省竞技水平的提高。因为这些项目与相应的国际竞技项目在动作形态、竞赛规则以及运动所需要的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极为相似,只要稍作改革,即可适应。其次,这些项目在各民族中有深厚的传统性和群众性基础,有些项目甚至具有全民族性。人们从小就开始练习、比赛,具有较高的实战技能和素质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类民族体育活动中的社会性资源和民族体质、体能方面的优势,建立多层次的训练网点,加强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管理,为云南省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旅游大省建设谱新篇

云南山河秀丽,资源丰富,民族众多,风情多彩。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人文风貌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饶厚实的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处于封闭的云南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把旅游业作为云南对外开放的先导和支柱产业来建设,加快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

相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来说,云南体育旅游业和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较为滞后。云南具有发展体育旅游业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但现在都在闲置之中。云南的奇山异水极适合开发体育探险娱乐活动,发展体育产业和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在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发展体育产业、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业的意义

发展体育产业、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业,可拉动文化娱乐消费和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求动、求乐、求健、求美 ( 如减肥等 ) 的心理趋向日益增强。因此,很多人都把休闲活动倾向于体育健身娱乐和外出旅游。这就形成了新的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热点,从而使体育成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丰富云南旅游业发展内涵,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内容不断丰富,一般性的观光旅游已逐渐被有特色的专项旅游、文化旅游、综合旅游所替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含量与文化附加值不断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知、求乐、求健、求美、求动,追求回归自然,追求非常规性感受 ( 如探险 ) ,参与地方民俗活动的欲望日益强烈。而体育探险旅游和民族体育风情旅游的开发,正可以其丰富的内容、形式和多元化的社会功能来满足广大旅游者这些方面的需求。目前,云南省石林景区开展的“天天火把节”活动,把彝族传统的摔跤、斗牛、斗羊活动引入景区:大理“洱海一日游”把白族民间的赛龙船转化为观光旅游内容;一些风景区把云南民族的溜索变为游客争相参与的景区体育活动,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作为一支新的生力军,将极大地丰富旅游业发展的形式与内容,对促进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助于向国内外宣传云南,传播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最终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体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 云南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构想

(1) 民族体育风情旅游业的开发

云南少数民族中有可开发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项目 300 多项,这些项目丰富多彩,具有娱乐、健身、竞技、审美等多重价值,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体育风情旅游,领略那里的湖光山色,感受其间的民俗风情,体验民族体育给人们带来的激情与喜悦,是极富诗情画意和有较大吸引力的。再结合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旅游活动,将会促进云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 体育探险娱乐旅游业的开发

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地貌特征奇异多姿,自然风景秀丽壮观。奔腾湍急的河流,雄伟陡峭的雪山顶峰,神秘的香格里拉高原,茂密辽阔的森林、草原,众多的岩洞、湖泊、瀑布、温泉等,都是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宝贵资源。云南有人类至今尚未征服过的处女峰——梅里雪山和玉龙雪山,有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石鼓,这些都对体育探险者魅力巨大。此外,云南的立体气候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7 种类型,可满足人们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条件下从事各种体育活动的种种需求,体育旅游业的开发前景广阔。为此,我们可利用云南自然地理资源丰富的地势,开展登山、越野、步行、骑车、骑马、骑象、滑冰、滑雪、滑水、潜水、跳水、游泳、跳伞、绷极跳、狩猎、垂钓、漂流江河、横渡湖泊、水中泛舟、溜索过峡谷、穿越山林、气球飘流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推进云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3) 高原训练与旅游业的开发

云南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耐久力有氧运动项目的训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国内外最具优势的高原训练环境。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昆明海埂、呈贡两个高原训练基地每年都要迎来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运动队到此训练、测验和比赛。这也是开辟云南体育旅游业的一项独特的资源条件。因此,应努力改进和完善昆明高原训练场地、设施、交通、住宿、娱乐等方面的条件,把昆明建设成国际性的高原训练中心,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体育运动队,全面开拓云南的旅游市场。

(4) 旅游景区设置民族体育广场

在云南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或度假区,应增设一些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较强的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区,或设立民族体育文化广场 ( 中心 ) ,供游人观赏并能直接参与娱乐、竞技活动,以增加旅游景区动态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氛围。如设立过溜索,划龙舟 ( 或猪槽船 ) ,荡秋千、磨秋、轮秋,爬油杆、花杆、刀杆,射箭、射弩,打陀螺,斗鸡、斗羊、斗牛,骑马,堆沙等项目,以活跃旅游景区的欢快气氛,让游人沉浸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之中,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贡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竞技,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等多重功能,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作用。

1 .民族体育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

(1) 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元谋猿人”、“丽江人”、“西畴人”及“昆明人”化石的出土,展现了云南古人类发展的序列。从文化的纵向上看,云南的石器文化、青铜文化、滇文化、爨文化、南诏文化……流光溢彩,悠久而灿烂。从横向审视,云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类文化万紫干红,繁花似锦,构成了多元的文化大景观。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各种文化交相辉映的罕见奇观,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一座活的博物馆。这些都是在云南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特点与优势。因此,应大力开发这些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明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潮流之中,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

民族体育作为云南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云南沧源县境内山崖上遗存的崖画中,所反映的古代体育图像就表明:早在 3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云南民族的原始先民在采集、狩猎和原始宗教仪式中,就已开展投掷、射箭、射弩、踩高跷、球类游戏、技巧 ( 叠罗汉、倒立 ) 等原始体育活动。在云南广南、晋宁、江川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上也反映出,在 2000 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至西汉时期,云南古代民族就有磨秋、龙舟竞渡、斗牛、持干戚舞、投壶、乐舞、狩猎等生活习俗。在云南各个历史时期的史记典箱中都有云南历代民族从事射弩、武术、秋千、磨秋、骑马、斗牛、习水操舟、游戏等体育活动的记载。这一切表明了云南民族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也印证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云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的历史文化特征。

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中,丰姿多彩、种类繁多的云南民族体育是可供利用的资源财富。尤其是随着云南旅游大省的建设,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全面启动,民族体育将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优势,将在云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大放异彩。

(2) 内涵深厚、独具特色

民族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理性内涵的文化特质行为,在体育形态的深层底蕴中,交织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结构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就决定着每个民族体育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呈现出独异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

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绚丽多姿的民族体育作为民族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以其独具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的价值功能来丰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内涵,促成有优势、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建设体系框架,推进民族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民族体育是体育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范畴,也是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人类体育一些基本的文化要素和功能,但也具有其独特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显现出迥异的文化特征。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而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少数民族体育的形成,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行为的结果,而且是少数民族在其社会生活中对一种行为技艺的凝炼,是各民族的社会文化在体能表现形态中的必然结晶。传统的体育项目,是在该运动技巧发展到一定程度,其行为模式和精神内涵得到人们的共识之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渐独立于其他社会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第二,少数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体育活动方式。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少数民族体育具备现代体育的一些特点,它的行为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活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一恢复一超量恢复”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此外,各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从它最早的形式以及全部的发展历史来看,都以其显著的特征使它的存在与各民族的其他文化保持着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因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始终以它特殊的运动方式,体现着两种重要的社会价值:一种是显形于外的,即以竞技强身为核心的体质训练;一种是蕴含于内的,即以表述精神、情感为核心的心理再现。两种价值的展现方式,常常是寓于同一种体育行为,并成为一种内外相接的连贯形态而相依存在。

第三,少数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形态。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一出现,就与周围环境的其他文化体系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文化开放系统。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自始至终均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依赖于民族文化的广阔背景,它的存在与发展是诸多民族文化的综合再现。

基于上述三个特征,“民族体育”可定义为: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为增强体质和获取健身技能而进行的训练和教育,是各民族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定义所依据的理论概念是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对人体自身的认识和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健身和娱乐活动,是人们用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身心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新的时代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更新、更丰富的内涵,使其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外延更为扩展。民族传统体育将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中,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塑造云南各民族团结奋斗、社会稳定的形象,展示云南民族文化种类繁多、百花争艳的景象,丰富旅游内容,推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民族体育运动水平,加强对外宣传云南,传播民族体育文化,让云南走向世界。

(3) 功能独特、潜力巨大

民族体育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功能。民族体育的文化属性及其运动形态,使民族体育在增强民族体质、自娱自乐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民族体育大多起源于生产、生活之中,如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的射弩、过溜索,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技能,又是体育活动的手段。强健体魄不仅是人们面对自然挑战的需要,而且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保证。民族体育活动在各民族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进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

民族体育具有传承文化的教育功能。在人类最早的文字、宗教、艺术、风俗尚未出现之前,原始教育的内容就是向后代传授一些生产、生活技能及自卫能力。在人们爬山、攀岩、狩猎、采集的生活技能传授中,都留下了原始体育的烙印。在现代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中,有些运动技能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技能,如彝族的飞石索,拉祜族的射弩,傈僳族的过溜索,苗族的爬花杆,白族的划龙船等等。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就进行对下一代人的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在今天,我们仍可以清晰地从许多体育项目中看到一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精神等因素完整地反映出来。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就清楚地讲述了这个民族的迁徙路线及历史传说。有些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还含有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对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民族凝聚,加强民族团结的功能。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群体性的社会互动,使人们在一定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的规范下,拓宽社会人际交往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体育节日集会是各民族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可以消除各民族间因地理环境的封闭和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障碍,为广大民族群众提供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会媒介环境。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交流,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有助于云南形成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的大好局面,从而促进边疆的繁荣与稳定。

开发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经济的功能。在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是开发云南旅游业的宝贵资源。随着现代人在旅游活动中求知、求乐、求动、求健、求奇的心理趋向日趋发展,人们要求旅游业中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产品和娱乐产品。因此,开发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在发展云南旅游中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了。近年来,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异军突起。体育旅游以更丰富、更刺激、更有趣味的内容满足着现代人多层面的旅游需求,正在各地蓬勃兴旺地发展着。云南民族体育多彩的民族特色、神奇的文化魅力将会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从而推进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向外传播,推动云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开展民族体育竞技,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竞技性是体育运动的精萃和魅力所在,竞争取胜、超越自我是体育精神的本质内核,这种精神与全人类进取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因此,体育竞赛能成为全世界人民乐于接受的“国际语言”,最终成为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的有力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已举办过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员团结奋斗、勇于拼搏,共荣获全国民运会的 22 枚金牌,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可见,民族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千姿百态的运动形式、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功能的价值作用来满足着人类社会的种种需求。我们相信,随着云南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这一宏伟战略的逐步实施,民族体育将为云南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 .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发展框架

(1) 加强理论研究工作

民族体育内容丰富,尚有众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体育资源可供探寻。如何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进一步促进民族体育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文化大省建设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应加强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工作,大力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对民族体育的历史源流、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价值功能、竞技含义、项群分类、训练方法与竞赛规则、社会化与产业化途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民族体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制订出云南省民族体育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使民族体育的发展走上科学、健康的轨道。

(2) 积极开展活动

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各种社会环境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利用民族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功能,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原则,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把民族体育作为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的建设内容加以发展,并引入竞争的机制,用竞赛的办法来激励各族人民参加比赛和交流活动的热情;利用地方性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大力宣传、推广民族体育活动;举办与周边邻国、邻省的民族体育邀请赛、对抗赛;把民族体育逐步引入到旅游风景胜地,让更多的游人认识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

(3) 加大改革力度

加大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发掘和改革力度,使之向着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思想观念上,要逐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管理体制上,逐步从自发型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方向发展;形式上,逐步由单纯的民俗体育集会转变为经贸、文化、体育相结合的盛会;交流上,应由单一的民族活动向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全国和世界。民族体育项目应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方向转化,向着与国际体育接轨的趋势发展。这样,民族体育才会有新的活力,才能加快其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4) 完善训练体系

目前,云南省一些地区已逐步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网点,但地域不广,项目设置不够全面,还应扩大民族体育训练网点,并加强检查和管理。同时,要根据各地区的民族传统和体育特长等优势,建立摔跤、赛马、射箭、射弩、荡秋千、打陀螺、抢花炮、赛龙舟等项目的训练体系,加强这些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程度,经常组织一些竞赛与表演活动,以提高这些民族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水平。

(5) 注重人才培养

当前,云南省民族地区体育人才紧缺,制约着本省民族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各地区的体委、民委、教委和文化部门应密切配合,有计划地培养一大批民族体育干部、体育骨干和体育教师。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方法培养多种层次的少数民族体育人才,逐步扩大高等体育院校招收民族学生的名额,或开设民族体育班;也可通过地区师范学校和业余体校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为云南民族体育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 21 世纪,云南民族体育将以其绚丽灿烂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采,在百川交汇、干山竞秀的体育百花园中大放光彩,将为云南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五、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分布情况简表

民族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分布地区

 

 

蒙古族

 

摔跤、赛马、射箭、武术、打秋千、游泳、 划船

玉溪通海县河西区蒙古 民族自治乡

 

回族

 

武术、气功、推步法、扳手腕、扭扁担、 拧手指、踢毛毽、抱小腰、赛马、掼牛、斗牛、耍猴子、叠罗汉

昭通、红河、大理、文山 等地的回族聚居区

 

藏族

 

赛马、马术、射箭、藏棋、大象拔河、跳 高、跳绳、秋千 ( 磨秋、荡秋 ) 、顶头、手掰牛角、打五梅花、丢窝、撑舌

迪庆中甸、德钦、维西; 丽江、贡山等地的藏族聚居区

 

 

 

 

苗族

 

 

 

秋千、掷鸡毛、赛马、跳狮子、踢脚架、 布球、穿针赛跑、绩麻赛跑、穿花衣穿花裙赛跑、踢枕头、摔跤、射弩、登山、掷鸡毛球、踢草球、踢老虎、斗牛、斗马、拔鼓、跳鼓、跳棍、跳芦笙 ( 叠人 ) 、踢跳、走竹竿、滚芦笙、爬花杆、踩鸡蛋、武术

大理、永平、屏边、罗平、文山

 

 

 

 

 

 

彝族

 

 

 

 

 

摔跤、秋千 ( 荡秋、磨秋 ) 、梭镖、石索、葫芦飞雷、陀螺、弹弓、弩弓、赛马、骑术、棋类、跳牛、跳板凳、跳大火钳、球类游戏、追逐游戏、弹戏、抛丢游戏、俄卜哈、俄呆堤、阿过喊儿丽、阿列克丽、骑马打架、砸跳、跳大海、舞龙、舞狮、跳河、跳乐、跳脚、跳歌、跳霸王鞭、游、潜水、打捧、日尔嘎杠术、蹲斗、顶头顶肩、拉手、扭扁担、三方拔河、跳高脚马、爬油杆、武术、射火药枪

楚雄、大理、丽江、巍山、易门、宁蒗、新平、峨山、禄劝、富民、姚安、牟定、祥云、宜良、石林、弥勒、泸西

 

壮族

武术、抛绣球、抢花炮、走马、角力、踩 高跷、磨秋、划龙船、赶猪进城、射柳、打扁担

 

广南、富民、西畴

布依族

划竹排比赛、秋千、赛马、舞狮、武术

罗平

 

瑶族

 

翻跟斗、射弩、武术

文山、红河

 

 

白族

 

赛马、赛龙船、霸王鞭、秋千、登山、耍火 龙、打陀螺、跳伟登、跳火把、人拉人拔河、老虎跳、跳火棚、绕三灵、抢秧旗、武术

 

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 兰坪

 

 

哈尼族

 

秋千 ( 磨秋、荡秋、轮秋 ) 、打陀螺、摔跤、

赛蒙抬、打石头架、踩高跷、阿弩塔拉手、

跳猴子、武术

 

元江、墨江、红河、绿舂、

金平、江城

 

 

 

傣族

 

 

赛龙舟、象脚鼓对踢、丢包、藤球、跳竹 竿、打陀螺、独木舟、青蛙赛跑、鸭子赛跑、游泳、跳水、堆沙、武术、赛马、打水枪、篾弹弓、抓子

 

 

西双版纳、德宏、耿马、

孟连

 

 

 

 

傈僳族

 

 

弩弓射击 ( 射粑粑、射鸡蛋、射刀刃 ) 、泥弹弓、顶牛、爬树、爬刀杆、爬山、顶杠、踢脚、扭扁担、拉绳、爬绳、四方拔河、皮球得来火、皮球丢、赖地、踢脚、滑板子、跳牛、砍竹竿、投掷、秋千 ( 磨秋、荡秋、轮秋 ) 、跳高、跳远、拿石头、球戏、游泳

怒江、丽江、保山、德宏、

楚雄

 

佤族

 

射弩、陀螺、爬竿、牛尿泡球、布球、藤 球、顶杠、跳高、跳海、摔跤、拔腰刀、抢石、高跷、鸡毛球、脚斗、铁标、竹标

 

西盟、沧源、孟连、耿马、

双江、镇康、永德

 

 

拉祜族

 

 

射弩、陀螺、打马桩、投矛、鸡毛球、丢 包、哈呜郭、瓦逮、武术、拔河、踢脚架、摔跤、跳绳、秋千、瞎子摸鱼、爬藤、赶猪、掰手力、拉包头、赛马

 

 

思茅、临沧、元江、墨江、江城

 

 

水族

 

赛马、翻桌子、跳桌子、摔跤、武术、 舞狮

 

富源

 

 

 

纳西族

 

 

东巴跳、秋千、赛马、摔跤、跑罐子、偷 狐儿、拔拨拉、射箭、布球、木球、草球、猪尿泡球、投石器、转山转海、登刀梯、老大打老二、母鸡棋、踢毽、拔河、驯牛、掷坑、摔牛

丽江、中甸、维西、宁蒗、永胜

 

景颇族

 

射火药枪、爬滑竿、拉拉、扭杠、顶杠、秋 千、跳高、跳远、目脑纵歌、摔跤、赶猪、走子棋、刀术、打弹弓

德宏、怒江

布朗族

 

藤球、亚都都、斗鸡、爬竿、射箭、跑马、

秋千、陀螺、恩格兰、跳大鼓、武术

勐海,镇康、双江、临沧、 景东、澜沧、墨江

 

阿昌族

 

耍白象、耍龙、荡秋、车秋、蹬窝罗、射弩、 刀术、拳术、棍术、赛马、泼花水

德宏陇川、梁河

 

普米族

 

射箭、射弩、磨秋、摔跤、击鸡毛球、板 羽球、布球、跳高、赛跑、堵鲁、转山转海、划猪槽船

兰坪、宁蒗、丽江、维西、 永胜

 

 

怒族

 

 

溜索、跳竹、怒球、老熊抢石头、老鹰捉 小鸡、踢脚、划猪槽船、滑草、摔跤、秋千 ( 荡秋、磨秋、轮秋 ) 、射弩、爬绳、特拉拉

碧江、福贡、贡山、维西

德昂族

 

射弩、武术

德宏三台山、临沧镇康

 

独龙族

 

射弩、溜索、登独木梯、绳梯、跳高、撑 竿跳、摔跤、老熊抢石头、滑草、拉姆、网石、掰手劲、赛跑、标枪

怒江贡山

 

基诺族

 

 

跳嗄、竹竿比赛、羊打架、摔跤、高跷、藤 条、拔河、游泳、射弩、射箭、打毛毛球、泥弹弓、扔石头、火药枪、跳牛皮鼓、独绳秋、牛尿泡球

西双版纳景洪县的基诺 洛克山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竹:《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 。

2 .刘竹:《滇土艺韵》,昆明,云南美术出版 社, 1999 。

3 .李立纲、饶远、冯可汉等:《少数民族体 育文化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 。

4 .李梦华主编:《民族体育集锦》,北京,人 民体育出版社, 1985 。

5 .杨万智、周百之、饶远:《运动与生存》,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1 。

6 .王正芳主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1 。

7 .温家平:《仿生与体育趣谈》,北京,人 民体育出版社, 1987 。

8 .李昆声:《云南艺术史》,昆明,云南教育 出版社, 1995 。

9 .向翔:《自然美与人》,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 1992 。

10 .云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编:《新世纪的 云南形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

11 .谢蕴秋、李先绪:《云南境内的少数民 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 。

12 .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华民 族传统体育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 社, 1990 。

13 .潘盛之:《旅游民族学》,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7 。

14 .俞继英:《体育产业指导》,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

15 .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

16 .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青铜文化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 。

17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

18 .云南省地方志编委会编:《云南体育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

 

七、后 记

本书的编写,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文化、民族学、体育科学三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探索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渊源、发展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民族体育文化在当前经济建设中将发挥的作用,同时就民族体育文化如何才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一份贡献。

我们两位编者都是长期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体育的大学教师,在这些方面有过一些研究成果问世。本书的编写,经过我们五个月的紧张工作,现在终于完稿。其中,引语和第二部分为刘竹编写,第三、四部分及附表由我编写。在此,我们对为本书提供图片的段明明、谭承泽、李吉华、黄如兰、张伟岱,本书主要参考文献中的所有作者以及为我们提供有关参考资料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饶 远

                                     2000 年 10 月

                             
《云南民族体育》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饶 远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

   云南民族体育1    云南民族体育2